查看原文
其他

质疑飞施灭虫

谷国强 老谷的自然笔记
2024-09-05

质疑飞施灭虫


老谷


日前有关心自然生态健康的市民反映,市区又要飞机施药了且区域很大,在感到忧心忡忡的同时提出质疑:这样的作业有必要吗?我给出的回答:无必要。


这个消息我也注意到了,市城管局的通告:飞防作业分两次实施,每次两天,两次作业间隔时间约为一个月时间。第一次飞防作业拟定为7月13日-7月14日。作业区域则涵盖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15个街道辖区部分森林。而使用药剂为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按1:8比例稀释后,由飞机低容量喷雾。


对于在城市上空飞施药物的作业,从一开始我就强烈反对。三年前我市首次开始施药时我就与志愿者组织负责人一同走访了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他告诉我们那次施药是为了防治松材线虫(简称“松线虫”),他提供了一份由南方某林业大学提交的调查报告,其在三份日本黑松的检材中发现一个松线虫标本。对此我提出质疑:当前市区包括旅顺口区部分山林出现日本黑松较多枯死现象,我在提供报告的大学同一地点对一棵直径10厘米的枯死日本黑松做了检查,从皮质层至木质层进行层层剖解,结果未发现丝毫虫害迹象,整个木质层十分光滑,未见异常。此后我协会工作人员还对白云雁水景区的枯死日本黑松进行了考察,发现阴坡的枯死率明显低于阳坡。因而我们认为造成日本黑松枯死的主要原因是此前几年我市降水偏低。我们知道,我市山林是硬质山体,土壤层很薄,当降水减少时,如黑松这样的浅根树种枯死很正常。但我的意见未被接受。


我并不绝对反对森防施药,比如经济林或农业作物如遭受到严重虫害,施药灭杀是快速有效的措施,但我反对滥施药物,无标靶的施药对自然生态危害太大


我们看看此次飞施的噻虫啉是什么样的药物:作用于昆虫的烟酸乙酰胆碱受体,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对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昆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我们知道,鞘翅目昆虫包括金龟、瓢虫、天牛等,鳞翅目包括蝴蝶、蛾子等,直翅目包括螽斯、蟋蟀等,非标靶式飞施此药无疑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全面灭杀。其危害性有多大,相信稍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很清晰。


如今随着降水量的增多,我市日本黑松枯死现象已经终止,今年开始的飞施又是什么目的?相关部门没公布,我也无心再过问,但不过问不等于他们没义务向市民交待清楚,因为毕竟飞施药物给市民带来了一定影响。我市的山林不是经济林,而是生态林,生态林的原则是越保持自然生态原貌越好,由此任何对这种飞施药物的现象,相关部门都应该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不知道相关部门是否清楚,国际上普遍认同的自然生态保护原则是:不干预是最好的保护。大连市区的山林是否到了不施药物就将毁灭的程度?如果不是,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年年施药?


这种非标靶式的施药危害有多大?
我们知道,自然生态是由各种生物构成的,所有生物共同形成了健康的生态链,昆虫采食植物,但同时又为植物传授花粉,鸟类掠食昆虫,控制昆虫数量,使之不形成暴发式增长危害植物。而这种非标靶式的施药,杀灭大量昆虫,必然使得鸟类食物匮乏,使之减少,当昆虫缺少天敌制约时,就会暴发,这就会为了遏制昆虫而加大药物施用量,从而使得鸟类更少,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我年年夏季做昆虫调查,自从施药以来,昆虫逐年减少,这直接影响到了鸟类生存。如我观察到的白头鹎,由于没有足够的昆虫饲喂雏鸟,不得不偷窃人类的猫粮,这是多大的悲哀!


让我们假设真的发生了松线虫,那些枯死的日本黑松真是受到了松线虫的危害,这样就必须飞施药物灭杀吗?我看不必!


首先,松线虫在树的木质层中存在,药物无法进入树木皮质层,更无法进入木质层,因而飞机施药无法起到作用,即使是为了灭杀松线虫的介质体松褐天牛,这种方法也效果甚微,因为高空施药大多撒落于树冠层,而松褐天牛则栖息于树冠层下部,也很难取得效果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说,即使暴发了松线虫虫灾,也并非要进行灭杀。如果松线虫暴发,必然会导致部分甚至大多数日本黑松枯死,但日本黑松枯死形成的林地空间会很快被更适应环境的植物所取代,会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更有利于自然生态健康。自然生态的恢复能力是很强的。比如,五六十年代,大连市区大多林地都树木稀少,满山乱石枯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山砍树拾柴的人已经绝迹,于是树木逐渐长起来,使得如今市区林地覆盖率越来越高。以近来我观察红隼繁殖的那座小山为例,2008年我首次登上时还树木稀疏,现在再去,盐扶木、南蛇藤、毛樱桃甚至水蜡等植物十分茂密,上山十分艰难。树木多样了,鸟类的食物丰富了,鸟类也多了起来。


此文不是写给专业部门看的,相信这点常识他们具备,我总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掌握着自然常识却总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实事求是就那么难?问题出在哪里?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老谷,谷国强(@大连红隼),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大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原大连日报社生态专题记者。2004年开始做鸟类观察记录,2014年当选大连市首届“十大明星环保志愿者”;2015年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生态保护贡献奖”;2018年获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先进个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谷的自然笔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